前進英美頂尖名校:研究所申請與準備

Ruby Huang
21 min readMar 19, 2021

--

從 2019 年年底開始,我陸陸續續展開邁向碩班的準備之路,殊不知這一切竟然真的只是個開始(汗)。人早已經來到英國牛津求學的我,任由這份「研究所申請心得」在我的代辦事項清單上停留了半年,現在才終於動筆……

Well, better late than never.

牛津地標 Radcliffe Camera,要爬一段很陡很窄的螺旋梯才能到教堂塔上看見這個美景。

我一直是個能靠自己就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同時也是整個家族中第一個往海外高教發展的孩子。因為這樣,申請學校的過程既孤獨又極其不安,一切一切對我來說都好未知,甚至對自己充滿了無盡質疑。終於寫下這篇落落長的紀錄,除了重新回味當時的感受之外,也希望能對未來計劃申請的人們有所幫助,減少一點點的徬徨焦慮。

文章大綱:

  1. 申請校系
  2. 我的背景
  3. 時程規劃
  4. 資料準備
  5. 面試過程
  6. Q&A
  7. 申請之後
  8. 後記

申請校系(依結果通知日期排序)

2020/21 學年(粗體為最終選擇)

  1. MA TESOL, Durham University(2/19,錄取)
  2. MA Education, Durham University(4/8,錄取)
  3. MSc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LSLA), University of Oxford(4/20,錄取)
  4. MA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TESOL) Pre-Service, UCL(5/14,錄取)
  5. MA TESOL, Columbia University(5/22,錄取)
  6. MPhil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6/22,未錄取)
  7. MSc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TESOL), University of Edinburgh(7/5,錄取)
  8. MEd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7/6,錄取)

2021/22 學年

  1. Ed.M. Learning Desig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LDIT), Harvard University(3/12,錄取 with funding)
  2. MS Learning, Design and Technology (LDT), Stanford University(2/27,未錄取)

兩年投十中八,80% 的錄取率讓我真心覺得心滿意足、也充滿感謝 ❤

我的背景

學歷

關鍵字:外文系、教程、英國交換

2020 年從台大外文系、教育學程英文科畢業,在申請時還同時擁有心理學系輔系、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學分學程、西班牙語言與文化跨域專長等等的身份,用五年 234 學分修好修滿各種奇奇怪怪的課(結果最後一學期為了確保自己的畢業成績符合錄取學校的高標準,咬著牙一口氣停修三門課,所有資格瞬間全沒了🥲)。

在 2018/19 年前往英國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交換一年,修了心理系、教育系、西文系以及財金系的課程。

其他經歷

關鍵字:助教、研究助理、禮賓學生、教學、研討會發表

我的課外活動多半與教育相關,這些經驗的累積讓我慢慢確立自己對於語言、教育領域的熱情和興趣,也在這裡找回對自我能力的自信。

謝謝老師和學生們的提拔與支持,我在台大有三年的助教經驗(西班牙文、大一英文),也獲得了六次傑出 TA、一次卓越 TA 獎。大三之後我陸續擔任過 3 位教授的研究助理,做一些大大小小的雜事。大四時我成為台大的禮賓學生,在兩年內接了各種不同的接待任務。

因為教程有許多課程要求到班實際上課,所以很幸運地獲得了不少中學現場教學的經驗。而在交換的時候,我也利用每週課餘時間到當地小學進行教學輔導。

比較特別的是,我在曼大修課時有很多課程要求寫 essay,在教授的鼓勵之下我把得分最高的兩篇作業改寫為摘要,胡亂投了一個國內的教育研討會,也很幸運地獲得了發表的機會。

時程規劃

我是個無藥可救的死線戰士,就連遇到研究所這種大事也還是改不了(哭)

2020/21 學年

因為英國有些學校開放申請的時間較長(半年多),所以我整個申請過程從一月到五月拖了超級久,大概時程如下:

  • 9、10 月:找教授討論校系選擇及申請計畫
  • 11 月:蒐集詳細校系資訊、用 excel 列出申請文件+要求+重要日期、請教授幫忙寫推薦信
  • 12 月中:考第一次托福(口說爆掉)、申請成績單並送 WES 認證、再次聯絡推薦教授、開始撰寫 CV
  • 1 月:開始撰寫 SOP 和 Writing Sample 等文件、提醒教授推薦信死線、很焦慮地跑去參加留學展與學校代表面談、開始送出申請
  • 2 月初:考第二次托福(達標!)
  • 4 月:Oxford 面試
  • 5 月:送出全部申請

2021/22 學年

在 Oxford 讀到一半突然覺得興趣轉了個彎,所以臨時決定在應付繁忙課業的同時繼續申請二碩。有了前一年的經驗,這次雖然一樣不安,但少了很多行政上的焦慮感。

  • 11 月底:蒐集校系資訊、和朋友聊聊經驗
  • 12 月:請教授幫忙寫推薦信、撰寫 SOP、更新 CV、月底送出 Harvard 申請
  • 1 月初:送出 Stanford 申請

資料準備

這部分最麻煩的就是每個校系要求的資料不盡相同,而且有些文件的申請程序非常繁雜。申請前一定要到校系網站看看清楚需要準備哪些東西,並給自己預留充分的時間來處理。

建議用 excel 表格把有興趣的校系所有重要日期申請門檻、需要的文件內容都清楚列出來。
  1. 成績單 Transcript

學校通常會要求畢業成績達到一定門檻,所以有志申請研究所的話還是得盡量維持一定的水準。當然,成績較不理想並不代表就沒有希望,網路上也有不少人分享低 GPA 卻申請到好學校的例子,所以先別太急著放棄。

我申請的學校中,大部分都只需要上傳英文成績單的掃描檔即可,尚未完成學位的話也可以上傳暫時的版本,確定錄取後才需要另外提供正式成績單。

唯一的例外是 Columbia University,他要求成績單必須先透過 WES(World Education Service)認證。當初我是先在台大申請成績單、在學證明紙本以及彌封信封後,到教務處請辦事人員幫忙彌封,再透過 DHL 寄到 WES 進行 course-by-course evaluation。認證的結果會直接寄到學校,另外還會有一份自己留存。整個過程包含寄送大概會需要一個月左右,所以一定要保留足夠的時間。認證的費用則是 $205 美金(2021/03/19 更新)。

2. 動機陳述 Personal Statement (PS) / Statement of Purpose (SOP)

SOP 是申請過程最重要的文件之一,也是自己最能掌握的部分。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自己的學經歷背景申請動機校系特色全部連結在一起。

以 Oxford 為例,我的 SOP 架構大致如下(其他類似校系都大同小異,只有第四、五段針對不同學校客製化):

第一段:為什麽喜歡語言、修過哪些課、發現什麼現象或問題、做了什麼行動、表達到研究所繼續精進的決心【說故事、問題意識、動機】

第二段:我的學經歷、從中培養的能力和知識、個人教學特色與亮點【個人經歷、能力、特色】

第三段:我的研究相關經驗、過程中發現哪些不足、研究所能幫助我克服或解惑【研究經驗、動機】

第四段:未來目標與計畫、研究所可以提供我什麼、該校系最吸引我的特色及課程(明確點出課名)、我會付出哪些努力以達到目標【目標、動機、行動】

第五段:說說 Oxford 的好話、我能帶給學系的貢獻、再次重申希望能有機會到研究所精進自己的實力【諂媚、動機】

因為是動機陳述,所以整份文章都必須展現出強烈的動機,要在字裡行間展現出你的申請決心、對該領域的熱情、付出的努力以及希望能從校系中獲得什麼,總之越正向越好。最忌諱流水帳或是單純逐項條列自己的事蹟。

撰寫前建議先把校系官網看個滾瓜爛熟,並找出它們最重視、強調的特點(例如 Oxford 重視研究,所以我特別著墨在我的研究經驗和訓練;Harvard 重視實務,所以我多寫了我經營的粉專、設計過的教案等)。如果能在 SOP 裡面適時插入幾個網頁上的重點字就更好了,不過切記絕對不能抄襲!

另外,每個校系會有不同的字數內容頁數以及排版規定,像我申請的系所從 250 字到 1500 字都有,有些也會明確列出你必須提及的點(例如未來規劃、想修的課程等等),一定要事先查清楚並確實遵守規定。

我第一年撰寫 SOP 的時候很怕麻煩人,所以自己寫完、改完就直接上傳了,沒有找其他人看過,一直從朋友那邊得知他們找了十幾個人幫忙改過,才終於意識到這件事有多冒險(抖)。建議大家盡量提早開始撰寫,並在過程中多找一些朋友和教授過目,最好是同領域、不同領域的人都找,這樣他們可以幫忙抓出你的盲點以及敘述較籠統、不清楚的地方,就可以針對這些建議修改出更優質的文件,自己也會感到比較安心。

3. 履歷 CV / Resume

因為之前修課、申請各種東西時就寫過履歷,所以我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在履歷上。網路上有許多範本,有些大學申請系統也有提供範例,另外也可以善用學校職涯、寫作中心的資源。

我的履歷共兩頁,分成七大部分:學歷(Education)、工作經驗(Professional Experiences)、研討會發表(Conferences)、獲獎紀錄(Honours and Awards)、證書(Certificates)、志工與課外活動(Extracurricular Service and Activities)以及語言(Languages)。每個部分都有條列出單位職稱時間具體事蹟

4. 推薦信 References /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通常學校會要求 2–3 封推薦信,且至少要有一封是學術取向。如果能找到跟你夠熟、能突顯你某些面向能力的教授最好。我當初找了教程的教授(Danny、承宇、嘉倩)以及西文文學教授、也是我當研究助理和禮賓學生時的老闆(Luisa)幫忙撰寫。這幾位老師能分別針對我的課堂表現、教學能力、研究潛力、課外表現等進行推薦,讓學校更了解我不同面向的特質。

找老師幫忙寫推薦信時,務必提早至少一至兩個月的時間詢問老師,並一倂附上 CV 以及 SOP,最好還能將自己上過的課以及課堂成果條列出來,方便教授回憶你是誰,也能更客製化你的推薦信。申請截止前也要持續與老師保持聯繫,確保所有文件都能準時上傳,並記得在申請後好好感謝老師的協助。總之這部分的重點就是「禮貌、禮貌、禮貌」。

5. 檢定(TOEFL / GRE)

雖然語言檢定種類很多,但最多人選擇的應該還是托福(TOEFL)和雅思(IELTS)。因為之前就已經考過托福,比較熟悉題型,所以申請時我一樣選擇托福來考。另外,很多美國學校會需要 GRE 成績,但我因為懶得準備(也怕考不好啦)所以只選擇不看 GRE 的校系來申請。

第一次考托福前我並沒有特別準備,只憑著外文系和教程練就的一點小聰明就衝了。最後總分雖然不差,但是口說意外地只考了 23 分,沒有達到校系門檻(語言相關科系會有單項分數要求,而且較其他科系高一些),只好趕在申請截止前再戰。第二次我在考前幾天找了一些線上口說題庫自己錄音練習,終於各項分數都順利達標。

要注意的是,每個學校承認的檢定不同,考試前一定要到學校網站看清楚,才不會白白浪費了時間、精力和(很貴的)報名費。

6. 其他

(1) Writing Sample (WS) / Written Work

部分學校會要求 WS,用來評斷申請者的學術寫作邏輯論述以及批判思考能力,越偏研究型的學校這部分佔比越重。以 Oxford 為例,大部分校系會要求兩篇 2000 字、或是一篇 4000 字的論文,且內容必須與申請系所相關。我實在沒有多餘的心力生出新的文章,所以找了過去寫過的學期報告中得分最高的兩篇,刪刪減減到符合字數限制後就直接上傳了(感謝在曼大交換時認真的自己 XD)。

(2) Research Proposal

就是自己的研究計畫,這部分字數通常不會太多(約 250 字),所以要言簡意賅地寫出研究目標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等。因為我當時的研究目標並沒有非常明確,申請時也不是很確定該如何撰寫,所以就先不多做說明。

(3) Video Essay

我申請的所有校系中,只有 Columbia 有這個有趣的項目,需要錄製一段約 4-5 分鐘的影片,內容是簡單自介情境應對、以及針對一篇指定論文做出內容摘要評析。這個部分有詳細的指示,也可以事先準備,不過一旦開始就只有一次錄影的機會,結束後系統會自動上傳,所以我拖了很久才鼓起勇氣點進去。(YouTube 上可以找到之前申請者上傳的影片,看起來學校幾年內並沒有打算換題目,很棒!)

在錄影的時候,螢幕上會顯示你花費的時間,但印象中它是以「秒」為單位往上數,我當下完全沒有心思換算回分鐘數,所以最後大超時 XDD

這個任務的主要目的是測驗你的口語表達邏輯批判能力,所以其實不需要太過緊張,只要能自然流暢、清楚有條理地回答每一個問題就可以了。我在錄影的時候還有個小插曲:講到語言聽說讀寫的四個能力時,我怎樣都想不起來第四個,所以大概花了 15 秒重複「listening, reading, writing, and…」這段話 XDD 本人當下宇宙無敵尷尬,但希望教授有被娛樂到。

(4) Supplemental Materials

有些學校還會另外開放上傳其他沒有要求、但自己認為有加分作用的資料。在申請 Harvard 和 Stanford 的時候,我放了學術寫作(Academic Writing)、自己經營的粉專和線上課程設計樣本、以及之前上課寫過的教案(Lesson Plan)。我不知道這些對我的申請有多少幫助,但秉持著申請資料欄不留白的原則,我還是把手邊有的東西都拿來上傳了。

在審查資料時,學校會全面地評估申請者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就算以上其中幾項並沒有達到自己理想中的標準,只要在其他面向好好琢磨、盡量突顯自己的優勢(尤其是自己最能把握的 SOP),一樣有很大的機會申請上好學校!

面試過程

所有申請的系所中,只有最夢幻的 Oxford 要求面試(後來和朋友聊天才發現其實多數 programme 根本不需要🥲)。

我在 3/28 收到面試邀請,當下除了很興奮、不敢相信之外,整個人也瞬間被不安籠罩。4/3 是正式面試的日子,這天下午我到河濱散了很長很長的步,盡量減少自己的焦慮感。回家後把身後的雜物都移走,留下乾淨整齊的背景,然後洗了長長的熱水澡,再換上半正式的襯衫(下半身是舒服的睡褲),等待面試教授的 Skype 視訊。

面試前半小時,我就坐在電腦前練習自介、動機等等,並在十分鐘前開始深呼吸,等待教授的電話。大約在約定面試時間後幾分鐘,教授傳了訊息來說前面幾位有 delay,會盡快打給我(為什麼要這樣對我 ಥ_ಥ)。之後又過了十幾分鐘,我才接到視訊電話。

以下是我事後記下來的面試問題,可能與實際狀況有一點點出入:

  1. 為什麼選擇 ALSLA?
  2. 談談自己的研究經驗(這部分被不斷不斷往下挖,挖得很深,包含研究目的、架構、方法、信效度等等,教授完全沒在跟我客氣)
  3. 承上,過去有沒有使用過其他不同的研究方法
  4. 談談自己的教學經驗(科目、班級組成、教學法等等)
  5. 承上,你認為小孩和成人的英文學習有哪些不同之處?
  6. Oxford 的研究非常嚴謹,你怎麼有把握自己能應付?(這題超兇 QQ)
  7. 承上,你覺得台灣為什麼要推行探究式教學?
  8. 談談你的研究方向以及預計使用的研究方法
  9. 你認為五年後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
  10. 有其他想問的問題嗎?

整個面試大約進行了 40 分鐘,比原先教授說的 15–20 分鐘還久了很多,結束後我整個背都濕了(汗)。

從問題可以看出 ALSLA 真的非常強調研究能力和經驗,在這方面整個被逼問到極限,我只能任教授宰割(本人是外文系學生啊啊啊!!!)面試的當下,我緊張到教授的問題都聽不清楚,很多題都請他們覆述了兩三遍,中間還一度直接坦白說我腦袋空白,忘記自己講到哪 XDD 幸好教授人很好地幫我簡單整理了剛剛說過的內容,讓我順利接(ㄅㄞ)下去 ❤

(寫這段的時候面試場景歷歷在目,讓我心跳無限加速 ಠ_ಠ)

常常被問到的 Q&A

  1. 為什麼想唸研究所?

從大二開始,不知道為什麼我就常常被教授洗腦說很適合走學術、應該考慮研究所,這個想法也就在心底扎了根。直到後來到曼大交換,我第一次親身體驗了紮實閱讀文獻、進行嚴謹學術研究的樂趣,也從老師的回饋中發現自己或許真的有能力做到,所以回台灣後更積極地往這個方向探索。再加上我在教程有不少教學經驗,卻覺得有些理論面的知識還有所不足,所以不知不覺就走到這裡了。

2. 怎麼選擇申請學校?

(1) 國家

一直以來,我對於歐洲的嚮往總是遠遠超越美國,而且又因為交換而在英國待了一年,感覺自己更熟悉英制的高等教育(*註)。再加上英國研究所大多一年就畢業,能省下不少花費,畢業後又可以申請兩年的 Post-Study Work Visa(PSW),對於繼續在這裡深耕有一定助力,因此我將英國設定為第一志願國家。不過,美國多元又充滿活力的生活也讓人心生嚮往,且在台灣的知名度也較高(沒錯我就是個膚淺的人 XD),所以我最後終於還是給美國一個機會,申請了 Columbia、Harvard 以及 Stanford。

*註:普遍來說,英國的高教重視理論基礎,教學偏放牛吃草型,自我要求和自律程度都要夠高,必須獨立作業、必要時主動向外尋找資源或協助,才能順利存活。相對來說,美國則更重視實務經驗,會提供更多教學上的支持與協助,群體感也較高一些(以上為個人觀點)。

(2) 校系

一開始我就直接從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等大學排名網站開始找起。除了整體大學排名之外,也建議看看領域分類排名,從裡面找出自己的夢幻、目標、保底學校,再到該校網站仔細研究它開設的系所是不是符合自己的興趣和志向。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排名並不是唯一的判斷標準。從課程安排、學校強項、資源豐富度等不同面向做出綜合考量,才能確保自己找到最適合的校系。另外,學校的地點(大都市?小城鎮?)與師生組成(大咖教授?學生背景?)也是需要考量的重點。

3. 該找代辦嗎?

一些代辦機構(如 UKEAS、GoStudy 等)有提供免費的代辦服務,每年也會舉辦留學展、與學校代表對談等活動,好像還有外籍專員幫忙修改潤飾申請文件。我當初雖然因為太焦慮跑去參加了留學展,但因為參展學校很有限,與我的志願也不一定相符,所以個人覺得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後來在申請的時候我也就沒有找代辦幫忙了。

不過如果你對於自己的落點有疑慮、或是你是個大忙人,沒有充足的時間蒐集校系資訊或是記住所有時程,那代辦或許會是個好選擇。雖然他們能提供的服務很有限,品質也見仁見智,但找專員談一談也不會有什麼損失,可以先聽聽他們怎麼說,再自行判斷這樣的服務符不符合你的需求。

4. 申請期間可以做什麼?

把學校(university)、學院(department)、系所(programme)的網站看得滾瓜爛熟,並從 YouTube、Twitter 和臉書社團找一些校系的介紹與經驗分享。也可以追蹤 thegradcafe一畝三分地等論壇,看看往年的申請資訊、與其他申請者交流或是發摟申請的審核進度等。另外,找朋友、教授討論自己的申請文件也非常有幫助。有些人甚至會從學校官網或是 Linkedin 等找到校友或在校生,直接請(ㄙㄠ)教(ㄖㄠˇ)他們。

而在送出申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找到讓自己減少焦慮的辦法,克制想每天滑申請網頁的衝動(但這些應該大部分人都做不到 XD)。

好好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你已經盡力了,現在就等待最好的結果吧!

5. 面試怎麼準備?

因為知道自己每試必敗、一緊張就腦袋空白,所以從收到面試邀請一直到面試這段時間,真的很慌很慌。再加上網路上完全找不到相關的資料或經驗分享,所以我一個禮拜內其實焦慮到哭了好幾次(抱抱自己)。

準備過程中,我除了把學校、學院、系所的網站鉅細靡遺地看了很多遍,確實了解課程取向及要求之外,我也把面試教授(在邀請信中有提及他們的名字)的研究領域及發表著作大概讀了一遍。

我大概針對以下幾點來準備:

(1) 自我介紹及申請動機

(2) 為什麼選擇該校系、對系所課程的了解

(3) 對該領域的了解(一些專有名詞、基本理論等)

(3) 研究興趣及方向、如何與校系資源和特色連結

面試前,我找了兩位朋友幫忙聽我的自介和準備好的內容,順便問問他們的意見及可能想到的問題。朋友特別提醒我「記得要笑!」所以我在螢幕上貼了 Smile!☺的小提醒,避免因為臭臉而搞砸面試。另外,我也在便利貼上做了一些筆(ㄒㄧㄠˇ)記(ㄔㄠ),貼在鏡頭周圍,以免自己一緊張就什麼都想不起來。不過事實證明當下根本無暇看筆記,臭臉不管怎樣都還是會臭,該忘記的也還是一樣想不起來 XD

6. 碩士畢業之後要繼續唸博班嗎?

在牛津過完 2/3 個學年,目前完全沒有繼續往上唸的打算(一次獻身學界那麼多年也太辛苦了吧我的天)。不過我並不排斥學術研究,腦袋也依然偶爾會冒出很想很想探究的問題,所以或許哪天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我還是有可能想不開再次展開申請之路吧 XD

申請之後

申請的過程裡,充滿著徬徨不安與自我懷疑。有看著系所網頁失去方向的時候,也有打開文件無法下筆的時候;有盯著履歷上一項一項事蹟、相信自己做得到的時刻,也有想著來自全世界的競爭者、堅信自己絕不會錄取的時刻。

好慶幸身旁有你們,陪我一起軟弱、一起堅強。謝謝總是被我先申後奏 (?) 的爸爸媽媽姊姊,永遠在一通電話之外給我用不完的愛與支持(還有你們心血來潮到文昌廟的祈願)。謝謝 Danny、Luisa、承宇和嘉倩,二話不說答應幫我撰寫推薦信,也給了我好多方向和建議,讓我能一步步看清楚自己、也看清面前的路。謝謝英國好夥伴奕萱,在看不見盡頭的死線之前還是耐心聽我抱怨、焦慮、胡思亂想,也是我的最佳軍師和信心補給站。謝謝莎莎、Zoe、Leti、Ingrid、Irene、Kadi 和 Vale 給我文件的修改建議、以及全心全意的相信與鼓勵。謝謝符老教我開拓思考的脈絡與深度,讓我在面試時雖然遍體鱗傷卻最終能獲得勝利。最後也要謝謝 Brian,在我人生最迷惘的幾年間,給了我無數的支持與輔導,通往研究所的第一塊磚,是你為我穩穩鋪下。

謝謝大家,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你們才成為了可能。

送出申請後一直到收到結果這段時間,真的備感煎熬。無數次重整申請頁面、刷新 email 收件匣,時間過得越久,就越感到不確定,也開始責怪自己總是懶散拖延、在某些時刻不夠努力。而這些不確定和自我譴責,會一分一秒緩慢不間斷地撕碎一部分的自己。

然後,在終於收到信件的那一刻,心臟會剎那停止,接著開始猛烈跳動,而不論結果為何,時間又在那一刻凝結、靜止。我真的很幸運,多半時候都是在笑中帶淚裡結束每一次的輪迴,而其餘幾次的不幸運,則成為重新自我檢視的珍貴機會。

進入夢幻學校的校園,只是邁向未知的第一步。往後要面對的無數困難,一樣會時時刻刻挑戰著我的堅定與自信。或許我永遠也不會知道,在受疫情深深影響的這兩年選擇出走是否是正確的選擇,但我知道我正踏上一條被穩穩支撐著、即使墜落也會被人接住的未來之路。

後記

記得在面試前一天與 V 見面,說著自己的不安和焦慮,說著說著就又哭了。

「不要急呀。你先深呼吸,想想看如果你真的搞砸了,最糟最糟會發生什麼事?」她說。

是啊,就算這一次面試失敗了,人生並不會就在此停滯,自己多年來用盡力氣累積的實力也不會因此消失。我們都還在通往目標的路上努力,而永遠不變的還是我們的初衷。自己才是決定未來的主人,不是結果。只要盡力了,就是最棒的贏家。

V 的話重重地打中了我,也給了我極大的勇氣,讓我在後來面對各種艱難的挑戰、對自己失去信心的時候,能將一地的碎片慢慢、慢慢地拼湊回來。

開始動筆後陷入回憶的漩渦,一不小心就寫了這麼多。希望我的經驗能提供大家一些方向,在申請時能少一點不安、多一些陪伴。祝福大家在通往研究所的申請路上,都能一切順利。

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留言或寄 email 問我哦!加油 ❤

打開 Harvard 申請結果時的真實反應,是令人不敢置信的欣喜若狂。

--

--

Ruby Huang

語言x教育x心理|站在世界的交叉點,熱愛生活。